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反思記」標籤的文章

直到他夠為止

另一篇提醒了我好多的分享 (click) 呢一篇,令我回想起以前只有立一個小孩的日子 那時候真的有很充裕的時間和耐性去陪伴她 曾經有一次在公園 一位遇過數次的媽媽走過來問我 「你有咩方法令個女咁乖,次次去公園你話夠鐘要走佢就立即跟你走,完全唔會扭計嘅?!」 當下我有點愕然 的確在我的經驗裡,玩完公園就返屋企是很平常的事,從未遇過立唔開心唔肯走 我自己反思一輪後 第一次意識到“直到他夠為止”的重要性和好處 從立會走路開始,幾乎每一日我都會和她去玩 不是室內的 playhouse, 就是戶外的公園 除非颱風雷暴,否則一般下雨天也阻擋不到我們的步伐 XD 每次遇上她感興趣的 我都會停下來隨她摸索到夠 那時候呀,真是大把大把時間的好日子 我諗,正是因為大多數時候立的需要有被滿足 所以不太用扭計來爭取甚麼 大家就如好拍檔一樣齊上齊落 :) *** 可是,重覆,但又日益繁重的育兒生活 磨蝕了媽媽的熱情和耐性 令人漸漸忘記了這些明明正確的育兒方向 惟有靠自身和同伴不斷提醒和鞭策,莫失莫忘 *** P.S. 連續兩日讀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文章 又跟 blog 友雲小姐傾談了許多 感覺自己猶如餵飽了精神食糧,狀態非常地好 對待小朋友,如自己期望的耐性、接納和包容 很開心,跟自己說,要加油讓它成為常態啊!     

接納情緒

在小朋友幼兒時期教導他們認識情緒 開心、難過、緊張、憂慮、驚怕 隨著他們長大 上學,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家中有兄弟姊妹,無日無之的爭執吵鬧 他們遇上事情的感受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 但我當媽媽的,反而越來越少耐性協助/教導他們疏導 Picture’s from POPA Channel 這個 video 前後看過數次 是日因緣際會又再重溫,讀到圖中呢一段 發現自己依然未做得來,去控制自己情緒 咁,又如何身教呢? 跟自己做約定 要真正沉澱下來,思考一下,看看書 讓自己學會接納身邊所有人的感受,同理他們的心情 最重要的是 要讓小朋友有空間,在自由地表達和發洩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媽媽依然愛他們    

心裏的怪獸

原文:《 孩子心裏的怪獸 》 如果願意,我們都會有一個重生機會,從新去醫治自己的創 傷,避免把不幸複製到孩子身上。 試想想:孩子哪些特質,令自己寬容接納,欣然面對? 又有哪些特質,經常觸動你的神經,覺得很討厭? 我們不能夠接納孩子的地方,往往也是不能夠接納自己的地 方。    

一生人有幾個血脈跳得那樣近

相處如同陌生 闊別卻又覺得真 曾經好認真地諗過 到底親人之間的血緣代表甚麼 會因為這樣的關係,就特別親近 無論中間發生過多少、彼此距離有多遠 卻始終密不可分嗎? 丈夫總說我想得太複雜 我卻認為他不明白 對我來說 要不要重修關係、如從前一樣卸下心房 是一件大事 相交的人,寧缺勿濫 不想、不能交心的話 寧願不要 但若然真如此灑脫 我又何以苦惱 是不是當中的血脈 哪怕只有一丁點相同 已注定難以割捨?      

靜心

忽然發現 我的生活方式,好自由 但偏偏,自己經常選了瞎忙活的一種 弄得體力耗竭,卻沒太多實際 output 最弊的是 人漸漸在氹氹轉中變得麻木,像機械人 沒什麼快不快樂,事物放不進心上 新的一年 不要再瞎忙著塞滿生活 希望自己能靜下心來 讓迎面而來的事情,走進內心 吸收,感受 我要真正的活著。      

其實

撇開政治因素和治安問題 廣州生活有廣州的好(廢話?) 尤其是生兒育女了 在廣州,空間大很多 不光指實則上的,還有無形的空間 自從確定我們將會回港定居 我心底隱隱約約的有莫名的懼怕 在香港生活 固然多姿多彩 十萬個好 假如是間中來段短時期,度假性質的話。 但當長居於此 面對不合適自己的 好像總要花力量去抗衡 才不會被受影響; 明明是駕輕就熟的事 也會突然間失去一切盡在我拳控中的篤定感。 過分多的主觀聲音、過分豐富的資訊、過分急促的節奏 顧此失彼是常有的事 再加上照料女兒沒空閒 我怕我會處理不來 沒時間沒精力去分辨去沉澱去思考 結果,又迷失了 始終 我沒自己想像中堅強    

無需贈興

有一種人 當他如意時遇到別人替他高興 他的快樂會隨之倍增 另有一種人 當他順境時並不需要別人錦上添花 不是他不要 而是你看得出來這樣做反而令他更迷失自我  

兩句

是多沒自信 才喜歡把人和人去比較 平常得如茶餘飯後的話題,沒想過顧及人的感受 是多天真 才總在羨慕別人 愛著眼於別人風光之景 卻忘了背後總有不為人知,付出及犧牲的一面 忘了各有前因莫羨人的道理 幸好 我們尚且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小世界 拼力不受影響不受波及 寫下來 既想提醒自己 也希望可以引導好女兒 習慣性比較和羨慕人,不會得到幸福快樂    

六月四日

幾次反問自己 歷史真重要嗎? 當與自己好像沒甚麼關係時 當這場運動何時會被正名,甚至會不會被承認也遙不可及時 每年的平反六四,所謂的堅持 會否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執念? 但 每一次翻閱當年的新聞片段 每一次,都是熱淚盈眶 為這羣學生的勇敢、堅定,他們的抱負、愛國 為整個社會支持和聲援的聲音 我禁不住熱血沸騰 如果中國人都像那樣子 誰會說來生不做中國人 是的 塵歸塵,土歸土 究竟歷史有何意義? 可是 原來歷史不被正名的話 當中的黑白是非會被歪曲 即使身在一國兩制的香港,其教育制度底下 我們的孩子,未必能接受中立客觀的訊息 平反六四 薪火相傳 變得何其重要  

乜都有

友J 給我的賀詞說: 『你乜都有,唔駛祝!』 幾令人 囧 的對話。 上次她已經寫過 『唉,佢有個美滿家庭,我又何嘗唔羨慕』 根本是以極端客套來塞住我口的手段 不過老實說,也的確提醒了我 --- 我從未曾意識到自己有個美滿的家呢。 但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嘛 有幾多人會覺得自己「乜都有,無所求?」 可是呢,因為友J 這番話 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慾望 - 想要的東西、所謂的願望 諗認真一點,才發現這一切終將會何時先得到,甚至是會不會實現,會不會落空 原來對我來說,好像沒甚麼所謂。 所以我諗,我都真是一個幸福的人。 呵呵呵~  

當看到這一則,只是簡短幾句的報導 頓時心驚 --- 我爸爸同樣六十多歲 他所屬的的士車行同樣位於慈雲山 一會兒才定下心神 鼻忍不住酸起來 好怕好怕 第一千零七百五十九次提醒自己 珍惜和親人相伴的時光  

Goodbye

[若干年前] 我:最近睇啱咗個手袋,係我嘅 dream bag 呀!!不過成兩萬幾蚊呀~ 婆:嘩!兩萬幾蚊一個袋吖?! 我:係呀好貴呀,呼~ 不過婆婆你放心啦,當我買得起兩萬幾蚊一個袋嘅時候,我都會買返對兩萬幾蚊嘅鞋俾你著! 婆:哈哈哈哈買對兩萬蚊嘅鞋俾婆婆吖,咁我出街嘅時候咪要拎膠袋封實對鞋先敢著喇~ 然後兩婆孫就像已經發生咗一樣,好開心咁相視大笑。 像這樣的相處點滴,多得如平常 而最後最後,沒買過兩萬蚊的袋、兩萬蚊的鞋。婆婆已經走了 世上會和我一起講咁無聊嘅說話,又會陪我一起如此樂在其中的人,走了。 *** 望著檯面上的黑白照,那熟悉得不得了的親切笑臉 我忍不住哭了,太掛念 也同時驚覺,在最尾的時日裏,短短的一個多月,病痛如何把妳折磨得不似人形。 婆婆從來不是一個慈祥的老人家,她爽朗、硬淨、不受拘束 是的,她的個性,連堅強也不夠形容,非常硬淨 所以我們都相信,她不是病死,是她選擇掙脫病魔,選擇不被痛楚所掌控和折磨 她要自由。 我不知道人死了會到哪裡、會怎麼樣 只覺得婆婆很思念公公,她孤獨好久了,我希望她可以找得到他 終於 在她被火化的一刻,化成煙,化成灰 她終於和公公團圓。 *** P 跟我說,人的記憶力沒自己所以為般強 所以我要多去想自己和外婆之間發生過的快樂的事 以後,我記得的將會是這些我常常想的事,而淨化了其他紛紛擾擾的是是非非 是的 我慶幸我們之間的回憶足夠自己回味一生 婆婆的肉體不在了 , 但,她就活在我的生命中 也許這才叫做永恆。    

太型

「你是有權選擇的。當我們都自覺自己有選擇的時候,世界就會越來越好。」 -Jennifer Lawrence    

我不懂

關於佔領行動,不是要野蠻地批評反對者便是錯 但當中有些聲音(也比較常見)我實在無法苟同。 1)指佔領行動等同細路仔扭計,甚或如同扭到當街碌地,嘈到扭到手為止。 首先,以小朋友扭玩具來比喻爭取真普選,實在有欠尊重 無論真普選是否你想要的、代不代表你的意願,起碼呢件事的確關乎整個社會,並不是一己之私。 而且小朋友扭計,性質上屬無理取鬧、為所欲為。可是佔領運動的爆發乃是終極行動,前期蘊釀了多少年,表達過多少次意願,爭取過多少次對話,有關心過港聞的也應該清楚。 更何況小朋友扭計為無本生利,可是參與佔領的人士須承擔責任的。 其次,會用家長和小孩來比喻政府和市民 我認為 .. 好中國化的思想 抑或成龍是對的?中國人就是要管? 2)指佔領行動教壞小朋友,以後自己仔女有樣學樣為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擇手段。 不知道一般家庭在此多事之秋,是像往常生活,還是有稍稍和小朋友討論時事 但換著是我,尤其有以上擔憂的話,更應該藉此難得機會跟小孩進行家庭教育和公民教育 無論是支持或反對,和子女一起分析利弊、對錯,繼而討論應該怎樣處理、解決 不管有否結論或討論出甚麼東西,起碼這個溝通過程當中會潛移默化了家長的偏向和底線至小朋友身上,亦能讓小朋友大概掌握到應當如何跟父母表達意願和訴求 這是一個讓家長和子女就假如彼此遇上分歧和紛爭,建立默契的好時機。 但,假如家長冷漠避談,我很懷疑這種家庭自身溝通和相處上的緊密 同時小孩子一定有接收到熱烘烘的新聞,他們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若此時父母不去了解和交流,將來會發生上述他們所擔心的事,其實頗為情有可原,怪不得人吧? 3)最後我想說,看過一些受佔領行動而生活極為影響和困擾的分享 真的,單從文字也感受到他們的憤怒和無力 也因此明白他們反對、痛罵、痛恨佔領的原因 可是我不明白的是,他們討厭甚至憎恨發動佔領以及佔領的人的同時 為什麼會忽略政府的軟弱和無能? 事實上之所以造成今日的局面,當權者絕對是有份的 不要說解決和處理這件大事,當權者連面對和回應公眾的工夫也不花 無論外面如何風雨飄搖,權貴們冷眼旁觀,任由民眾自相殘殺地安坐冷氣房內 我真心想問,給這樣的政府管治,你甘心?  

我懷念

好多細路會叫警察「叔叔」 小朋友小心靈裏真的會覺得警察叔叔好親切,好樂於助人,好值得信賴 也真心相信假如遇事的話,向警察求助便會得到幫助 多謝雨傘革命 不用電影PTU,真實見識有牌爛仔。 類似的形象,還有其他專業人士,例如醫生、老師 以前年代的人,好有使命感 現在?成年人的見聞,知道當中的害群之馬不但不可信,還可能侵犯弱小 而以後我們,還可以如此教育小朋友嗎?  

媽的職責

三姑六婆 四圍有,在廣州呢,接近是全民皆兵! 連搭電梯,幾乎每次都有路人甲給你評頭品足、育嬰建議 毫不客氣的程度令我只想大罵"關你叉事" 只是,當媽的不可以嚇壞寶寶,更不可以樹立壞榜樣。 帶著小朋友,尤其是嬰兒,會吸引很多注意力 有人逗弄自己的小孩,跟她玩耍,是好事 但媽的太多人不負 責任,當媽的常常要守候一旁,準備收拾爛攤子。 這也小事 最討厭的,是人 邊抱邊玩邊評論你的小孩 -哎呀乜著咁少 衫呀 -哎呀乜唔俾水佢飲呀 -眼耳口鼻點點點,將來點點點 忽然化身成育嬰大師和相學大師,權威嗰隻。 這些人曉禮貌嗎?I don't t hink so. 當你客客氣氣地回答和解釋,大家聊聊天交流下,這些人卻像沒長耳朵一樣 即使你重複說十遍他們依舊叫你點點點, 像錄音機一樣, 像逼你跟他們的做法 所以,以為小朋友是大家談天的話題嗎?其實根本不存在對話, 過晒火位也不自知。 你不再客氣理睬對方麼? 他們繼續播放錄音機,甚至四處找尋盟友,自顧自說,活在自己世界中。 最有趣的點 這些滿口育嬰指南的大師,很多,其實沒多少當媽的經驗 他們在照顧自己小孩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不過是擔當旁觀者的角色,因為已交給長輩幫忙 卻能實牙實齒、權威十足地批評別人的小孩,非常把炮。 不過,也只有真正照顧過嬰孩的,才懂得怎樣關懷和體諒別的媽吧 更何況,每個小朋友都不一樣,每個有自己的個性和習慣,根本不可能一本天書通到底 邊學邊做邊觀察才是王道。 好,呻完 暫時我的應對方式是當媽的冷臉。 以上利申: 我不是不識好人心 遇上好人好心好事會讓人溫暖 如第一次帶小惡霸出街,到健康院覆診,那天大風微雨,手抱嬰兒又撐傘真是手忙腳亂,突然有位婆婆拍我膊頭肉緊地說「哎呀你坐緊月出街一定要穿長袖衫㗎!你駛唔駛幫手呀?」我呆一呆 -她好厲害呀怎會知道我坐月中呢,真是細心。人情味呀。。 其實別人真正的關心、給意見幫忙,抑或是三姑六婆扮晒蟹,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我也特別討厭以"我都係關心你啫"來掩飾自己越過界線的行為。   

公民投票

這是個無法律效力的民間投票 最後可能徒勞無功 大家都知道以上的 電子投票首天首幾小時已超過十萬人投票 因為不可放棄被磨蝕到所竹弓的發聲空間 因為即使是垂死掙扎也不要舉起雙手投降 因為這個地方孕育我們成長 因為我們還有下一代 因為這裡是我們的家 *** 第一次聽說622公投,是從陳日君樞機的網誌上呼籲 他說: 「我的看法是你一定應該參加,因為這次投票是一個,也是第一個機會全體市民可以出來表達真正普選的意願。」    (click) 後來在新聞上看到,他為了呼籲更多人出來投票,決定舉辦毅行,在7天內毅行港九新界,從早上8時到晚上8時,每天約走20公里。最後,他完滿地完成毅行。 他,82歲了 *** 我選擇到實體票站 另外又替不懂自己輸入網址、download app的爸媽上網投票 大家除了投下自己一票外,不妨看看家人需否幫忙 *** 好久沒試過看電視新聞看得痛快 今天的新聞報導,訪問前往實地票站投票的香港市民,很多上一輩和老人家 他們語帶嗚咽,痛心疾首地訴說對香港未來的灰暗、擔憂,要為下一代付出一點力,哪怕最後沒有用,也要讓當權者知道香港人的意願。 看多了牆頭草,看多了指鹿為馬,看多了威嚇者,看多了隨利益搖擺的嘴臉 這些真摯的感言,才是我們所認識的、真正的香港人。   

誤會

文:來自Blogger雲小姐 (此博已關,圖是從ah-yo向花生友say hi那邊抓來的) 第一次閱讀時,完全不明白 婚姻是彼此誤會的結合嗎? 然後發現,不論婚姻、親情還是友誼 原來,或多或少,在誤會下交往著 因為彼此不了解,所有你以為的合理期望,變成了一廂情願 也許,每段關係如何起始並不重要。 即使在中途,人也是會變的 而是當真相赤裸地呈現眼前,心,是否如昔。   

港台節目談小孩

網上可以經常看到別人轉載/描寫香港怪獸家長的行徑 甚麼小朋友上、下午分別上兩間幼稚園,星期一至星期日排滿課程和課外班,上俄語班(這個我覺得特別厲害!),入名校幼稚園/小學的面試訓練班,情緒管理專注力訓練一堆堆看上去很專業形容詞的班,還有前陣子很爆的「拜年禮貌儀態班」⋯⋯ 總之就是一個又一個的課程,你預計中的題目和你根本想像不到的題材。有些讓你覺得報讀了它們孩子才具備基本條件,有些則是額外的、令孩子增加與別不同的競爭力。 看多了,尤其是形容得比較誇張、"怪獸" 反而令我好奇,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真有那麼普遍嗎?! 感覺上大家都在平凡地過日子呀, 雖然我幾乎沒有已屆上學年齡的孩子的媽媽朋友 剛巧連續看到兩個談小孩、談教育的港台節目 很深刻。深刻是因為當中舉的例子平實,周遭應該隨地上映著。 (一) 探討學童的抗壓力和情緒問題 一開始追蹤一個小學一年級生,他放學時看到父親來接,很開心很活潑。然後依照每日行程,爸爸把他送到補習班做功課和溫習,他一直表現正常、沒事兒。直到父親離開後他自己一個人上課,面對功課的繁重和測驗考試的挫折,他對著補習班老師開始鬧情緒、發晦氣,不願再動手做功課和溫書,因為「溫嚟都冇用,次次考試都只拎到97分,總係拎唔到100分,好失望唔知點解會咁,好想好想拎100分令父母開心。」 看得我既震驚又忍不住跟著眼濕濕。震驚是九十幾分喎,甚麼事呢已經好棒,原來現在小朋友對自己要求這麼高非要完美的一百分不可?! 眼濕濕是被他所感染,小學一年級生果然還是個單純純真的小孩子呀,上面一字一句是他真實心聲,真實煩惱,真實的對自己感到失望。(換上是一般人講以上對白,大概會令人覺得他"扮嘢"說風涼話吧!?)而且他難過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體貼地照顧父母的心情,為他們設想,像個成熟的小大人! 姐姐在電視機前看得心酸,好想告訴弟弟你呀,人生漫漫長路眼前的一百分不過是粒塵罷了,不要被它奪去你的快樂呀! 他爸爸看著這段錄像,對兒子的表現和心情感到訝異。其實這位父親不算是怪獸家長,並沒有要求兒子科科次次一百分,所以想不到原來兒子為了成績如此自責,而且是為著滿足父母的期望。但的確忽略了去關心兒子的心靈,不了解不知道他在想甚麼/需要甚麼。 為此,有天爸爸帶著...